北京市朝阳区力迈学校咏读经典系列(拾叁)|《离骚》节选
前言:读文化经典,为成长留声。本学期,力迈国际高中“咏读经典”在同学们的期盼中如约而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学作品皆以其充沛的情感激荡人的心灵,而诵读的方式则能迸发出巨大的力量,更容易使人聆听各个时代伟大灵魂的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与学生们一起,用一声声或深沉的低吟、或激情的呼喊,感受经典中的情感,体验经典中的人生,以此丰富学生的情感、坚韧学生的品格、充实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的同时,受到丰富文化的熏陶。
本期,参与咏读经典的班级是AUSP10班的同学们,他们带来的是伟大诗人屈原的《离骚》。
《离骚》节选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日引月长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他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说:"《离骚》者,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曹忧作辞也。"王逸解释为离别的忧愁,《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云:"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主要是这两种。因司马迁毕竟距屈原的年代未久,且楚辞中多有"离尤"或"离忧"之语,"离"皆不能解释为"别",所以司马迁的说法最为可信。
《离骚》的写作年代,一般认为是在屈原离开郢都往汉北之时。《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因满上官大夫靳尚之谗而被怀王疏远,"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也认为《离骚》创作于楚怀王疏远屈原之时。
诵读明义
《离骚》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宗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诗缠绵悱恻,感情十分强烈,他的苦闷、哀伤不可扼止地反复进发,从而形成了诗歌形式上回旋复沓的特点。这种回旋复沓,乍看起来好像无章次文理可寻,其实是他思想感情发展规律的反映。
抒情主人公首先自叙家世生平,认为自己出身高贵,又出生在一个美好的日子里,因此具有"内美"。他勤勉不懈地坚持自我修养,希望引导君王,兴盛宗国,实现"美政"理想。但由于"党人"的谗害和君王的动摇多变,使自己蒙冤受屈。在理想和现实的尖锐冲突之下,屈原表示"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显示了坚贞的情操。在众多香花香草的意象中,显示了屈原在苦闷彷徨中坚守正道的高洁品行,突出了屈原对宗国的挚爱之情。
选文部分是以独白和自我形象的出现开始。诗人除了自述身世和“内美”,再叙自己的道德和才干,具有先天禀赋,又有后天修养,早就该立志献身干一番大事业。接着叙述对楚怀王的期望,期望他修明法度,驾上骏马奔驰向前,诗人愿为楚国的图新作一个开路的先驱者。可是当时楚国统治集团内部却存在着革新和守旧两派的斗争。诗人举出暴君的做法警戒怀王。但由于怀王昏聩守旧,世风腐败,连诗人精心培养的人才,也都从俗变节。诗人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面临险恶的政治环境,诗人曾产生过退隐的念头,但最后仍表示为坚持正义而九死不悔,决心坚守自己修洁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
屈原在《离骚》中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首先,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其次,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这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循绳墨而不顾";主张平贤授能;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反对统治者的荒淫暴虐和臣子的追逐私利;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本诗在艺术表现上完全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方法:不仅运用了神话、传说材料,而且大量运用了比兴手法,以花草、禽鸟寄托情意。而诗人采用的比喻、象征中对喻体的调遣,又基于传统文化的底蕴,因而总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离骚》吸取楚地民歌的语言特点,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句式,把句式加长,扩大了诗歌的容量。屈原不仅采用灵活变化的民歌句法,又在此基础上吸收了战国时散文的句法,在作品中使用了“路漫漫”、“长太息”等,从而创造了一种节奏分明而参差错落的杂言句式。“兮”字的普遍运用,强化情感、延长音节、调整节奏,增强诗歌语言的音乐美。由于诗人无比的忧愤和难以压抑的激情,全诗如大河之奔流,浩浩荡荡,不见端绪,但无论是诗情意境的设想,还是外部结构都体现了诗人不凡的艺术匠心。
教师寄语
《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在思想和艺术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感人的就是他那强烈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自幼就立下为国尽忠的理想,他为此自修美德和才能,祖国被“党人的偷乐”搞得“路幽昧以险隘”,他为之而伤心,他一再表白“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为祖国的前途而忧心忡忡。他被群小打击迫害而离开了政治舞台,但他始终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虽然为自己不幸的命运而痛苦忧伤,但他更关心的是国家和君王,他始终系心怀王,不忘楚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凭着屈原的杰出才能,他投奔别国也许会成为将相高官,但否定了一切离楚远游的想法,非常真挚地表现了屈原那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可以说,哪里有士子之不遇,哪里有节操之坚执,哪里就有屈原的英魂。屈原精神既是安顿历代文人士子痛苦心灵的家园,也是砥砺志士仁人坚贞操守的金石。这就是中国精神,也是中国脊梁!
如果您想要提前了解关于国际化学校的全面信息,家长们可以扫码关注“京城帮你择校”公众号了解国际学校新资讯!
*综合内容来源学校,如有不妥,请告知.


